上海老線裝書回收
2020/12/8 10:43:57
詳細介紹
上海舊圖書回收公司是上海地區最大的連環畫、老書、線裝書、郵票、錢幣回收收購公司,長期面向個人及企業高價上門提供各類連環畫、老書、舊書、線裝書、古書籍、郵票、錢幣、紀念幣等古玩雜項回收收購服務,本公司專家提供上門看貨鑒定估價、現金交易,歡迎新老客戶來電咨詢!
一、上海舊圖書回收藏品分類法則:
⒈ 在屬種概念之間進行,每級劃分只能有一個標準。
⒉ 子項外延之和等于母項的外延,否則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。
⒊ 劃分出的概念不能為相容關系,屬種概念不能并列。
中圖法根據毛主席語錄“什么是知識?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,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,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,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。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,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,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”,作為“確定分類法基本結構的理論依據”。據此,中圖法將知識門類分為“哲學”、“社會科學”、“自然科學”三大部類;繼而又將馬、列、毛著作和綜合類圖書分別列入首尾組成五大基本部類,再分為22大類。其實這幾種劃分是相互獨立的,不是屬種關系,沒有邏輯聯系。
圖書是知識的一種載體,分類是對圖書外延進行劃分,不一定按內容劃分。知識只是劃分根據之一,主要體現在學科劃分。知識分類和圖書分類有關聯,但不能混為一談。毛主席分明認為知識只有兩種,哲學與社會科學是屬種關系的概念,不能并列!由于混淆了知識和圖書的分類,形式與內容錯綜,劃分標準混亂,以致多出子項“綜合性圖書”,與其它四大部類關系相容,這是明顯的邏輯錯誤。22大類主要是按學科門類劃分的,但不全是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如“綜合性圖書”就不能算一門學科,工業技術是行業技術概念不等同學科概念。O類(數理科學和化學)是不同學科的組合。又如G類(文化、科學、教育、體育),其實是屬種關系不同的學科,怎么可以歸為一類?
顯然,中圖法不是科學的邏輯分類。它自詡為多重列類法、交替類目法、參見類目法、類目復分法、仿分法、主類號直接組配法等,其實這些方法只是技術層面的補救措施或權宜之計,不是科學的分類法則??茖W的邏輯分類法則具有唯一性。法則是不可更改的必須遵循的科學規律,規則可以是人為辦法,不可同日而語。
二、上海舊圖書回收藏品介紹
在中國原指典籍,圖書包括書籍、畫冊、圖片等出版物。
書籍是用文字、圖畫和其他符號,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,清楚地表達思想,并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,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,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。它隨著歷史的發展,在書寫方式、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,以及形態方面,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。
1、概述
書籍的歷史和文字、語言、文學、藝術、技術和科學的發展,有著緊密的聯系。它最早可追溯于石、木、陶器、青銅、棕櫚樹葉、骨、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。將紙莎草用于寫字,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約在公元前30世紀,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,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。紙草書卷比蘇美爾、巴比倫、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。
2、簡策
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,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。西晉杜預在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中說:“大事書之于策,小事簡牘而已?!边@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“簡策”(或“簡牘),在紙發明以前,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。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,統稱為簡,稍寬長方形木片叫“ 方”。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“策”(冊)又稱為“簡策”,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“編”。
3、帛書
中國古代典籍,如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、《春秋左氏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史記》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《竹書紀年》、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《孫子兵法》等書,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。后來,人們用縑帛來書寫,稱之為帛書?!赌印酚小皶诓?,鏤于金石”的記載。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,叫“繒”或“縑”,故“帛書”又稱“縑書”。
4、卷軸
公元前 2世紀,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,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。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,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(公元105)之后,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,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、帛書(縑書)。中國最早發明并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。公元 7世紀初期,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。在印刷術發明以前,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。公元10世紀,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,并且逐步代替卷軸,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。
5、活字印刷術
公元11世紀40年代,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,并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。東到朝鮮、日本,南到東南亞各國,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,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。
公元14世紀,中國發明套版彩印。15世紀中葉,德國人J.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?;钭钟∷⑿g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,為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。15~16世紀,制造了一種經濟、美觀、便于攜帶的書籍;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。
從15~18世紀初,中國編纂、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── 《永樂大典》、 《古今圖書集成》、《四庫全書》等。
6、平版印刷
18世紀末,由于造紙機器的發明,推動了紙的生產,并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。同時,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,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。
19世紀初,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,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,大大提高印刷能力,適應了社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。
一、上海舊圖書回收藏品分類法則:
⒈ 在屬種概念之間進行,每級劃分只能有一個標準。
⒉ 子項外延之和等于母項的外延,否則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。
⒊ 劃分出的概念不能為相容關系,屬種概念不能并列。
中圖法根據毛主席語錄“什么是知識?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,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,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,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。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,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,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”,作為“確定分類法基本結構的理論依據”。據此,中圖法將知識門類分為“哲學”、“社會科學”、“自然科學”三大部類;繼而又將馬、列、毛著作和綜合類圖書分別列入首尾組成五大基本部類,再分為22大類。其實這幾種劃分是相互獨立的,不是屬種關系,沒有邏輯聯系。
圖書是知識的一種載體,分類是對圖書外延進行劃分,不一定按內容劃分。知識只是劃分根據之一,主要體現在學科劃分。知識分類和圖書分類有關聯,但不能混為一談。毛主席分明認為知識只有兩種,哲學與社會科學是屬種關系的概念,不能并列!由于混淆了知識和圖書的分類,形式與內容錯綜,劃分標準混亂,以致多出子項“綜合性圖書”,與其它四大部類關系相容,這是明顯的邏輯錯誤。22大類主要是按學科門類劃分的,但不全是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如“綜合性圖書”就不能算一門學科,工業技術是行業技術概念不等同學科概念。O類(數理科學和化學)是不同學科的組合。又如G類(文化、科學、教育、體育),其實是屬種關系不同的學科,怎么可以歸為一類?
顯然,中圖法不是科學的邏輯分類。它自詡為多重列類法、交替類目法、參見類目法、類目復分法、仿分法、主類號直接組配法等,其實這些方法只是技術層面的補救措施或權宜之計,不是科學的分類法則??茖W的邏輯分類法則具有唯一性。法則是不可更改的必須遵循的科學規律,規則可以是人為辦法,不可同日而語。
二、上海舊圖書回收藏品介紹
在中國原指典籍,圖書包括書籍、畫冊、圖片等出版物。
書籍是用文字、圖畫和其他符號,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,清楚地表達思想,并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,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,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。它隨著歷史的發展,在書寫方式、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,以及形態方面,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。
1、概述
書籍的歷史和文字、語言、文學、藝術、技術和科學的發展,有著緊密的聯系。它最早可追溯于石、木、陶器、青銅、棕櫚樹葉、骨、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。將紙莎草用于寫字,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約在公元前30世紀,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,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。紙草書卷比蘇美爾、巴比倫、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。
2、簡策
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,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。西晉杜預在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中說:“大事書之于策,小事簡牘而已?!边@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“簡策”(或“簡牘),在紙發明以前,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。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,統稱為簡,稍寬長方形木片叫“ 方”。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“策”(冊)又稱為“簡策”,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“編”。
3、帛書
中國古代典籍,如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、《春秋左氏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史記》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《竹書紀年》、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《孫子兵法》等書,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。后來,人們用縑帛來書寫,稱之為帛書?!赌印酚小皶诓?,鏤于金石”的記載。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,叫“繒”或“縑”,故“帛書”又稱“縑書”。
4、卷軸
公元前 2世紀,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,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。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,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(公元105)之后,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,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、帛書(縑書)。中國最早發明并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。公元 7世紀初期,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。在印刷術發明以前,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。公元10世紀,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,并且逐步代替卷軸,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。
5、活字印刷術
公元11世紀40年代,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,并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。東到朝鮮、日本,南到東南亞各國,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,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。
公元14世紀,中國發明套版彩印。15世紀中葉,德國人J.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?;钭钟∷⑿g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,為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。15~16世紀,制造了一種經濟、美觀、便于攜帶的書籍;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。
從15~18世紀初,中國編纂、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── 《永樂大典》、 《古今圖書集成》、《四庫全書》等。
6、平版印刷
18世紀末,由于造紙機器的發明,推動了紙的生產,并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。同時,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,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。
19世紀初,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,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,大大提高印刷能力,適應了社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。